欢迎访问南京市绿化园林局网站

南京市绿化园林局

首页 > 南京市绿化园林局

索 引 号:    000014348/2021-106860 信息分类: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其他
发布机构:    南京市绿化园林局 生成日期:    2021-07-20
生效日期:     废止日期:    
信息名称:    对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 第0079号建议的答复
文  号:    宁园案〔2021〕24号 关 键 词:    公园;规划;绿地
内容概览:    
在线链接地址:    
文件下载:  
对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 第0079号建议的答复

宁园案〔2021〕24号


陈定荣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建设‘绿’‘文’‘动’相互映衬相得益彰的绿色魅力活力古都几点建议”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南京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山水城林融为一体,是极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为实现“创新名城、美丽古都”的建设愿景,我市始终坚持筑牢绿色基底、丰富文化内涵、联动绿色空间的工作导向,通过规划建设手段打造“美丽可品味、历史可阅读、空间可融入”的城市绿色空间,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优化绿化文化空间布局,彰显山水城林特质

全力推进绿化文化类总规的修编工作。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的新形势新要求,我市推进了《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修编工作,依托南京独特的生态本底,突出南京园林绿化特色和文化内涵,在市域层面规划构筑城乡一体、布局合理、层次丰富、生物多样、景观优美、特色鲜明的城市绿地系统;开展了《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修编工作,坚持并强化了整体保护的思路,严格保护山形、山体轮廓线和制高点,深入挖掘山体承载的历史信息,保护和展示相关文化遗存,加强对已消失重要历史水系的标示;同时深入挖掘水系的人文、生态与景观价值,加强水体两岸绿化和文化景观小品建设规划。

积极开展各类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一是编制了《南京市全域旅游规划》《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南京市文化设施专项规划》等文旅专项规划,以山水、文化、都市为骨架,构建“古都为核、江河融汇、城丘绿间、多心辉映”的城市风貌格局,推进南京“博览之城、书香之城、艺术之城、文化体验之城”的城市空间文化品牌建设,营造城市文化氛围,优化了长江和秦淮河旅游发展的政策体系,完善了滨江旅游服务体系,打造了旅游精品线路,推进区域联动,创建“扬子江之旅”和“秦淮风光”等旅游品牌,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多元活力、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世界文化之城;二是编制《南京市公园布局规划》《南京市绿道总体规划(2019-2035年)》等专项规划,以城市公园“可入、可游、可赏、可达”为目标规划构建了郊野公园—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三级全域公园体系,构建了特色公园游赏体系,打造了市民出门可及、布局均衡的绿地体系。编制了《南京市绿道总体规划(2019-2035年)》,以“慢享金陵绿道,畅游美丽古都”为愿景,在市域构建了江南“一江三环,四廊衔一网”、深化社区级绿道,规划开展“绿道+”行动,提出人性化、景观化、智慧化的绿道配套设施规划,塑造“出门有林荫,归途伴花香”的绿道场景,促进我市绿道建设的精细化、高质量发展。

积极推进相关“十四五”规划的编制。紧紧围绕“创新名城、美丽古都”的城市发展愿景,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站位,我市高标准制定了《南京市园林绿化和林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南京市“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等各类绿化、文化类专项发展规划,梳理了过去五年的工作成果,制定了未来五年我市绿化、文化、旅游等方面的重点工作内容。

二、优化蓝绿空间管控,保护山水城林本底

全力推进绿线蓝线保护工作。城市绿线是城市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是城市绿地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2011年,我市出台了《南京市城市绿线管理暂行办法》,从2013年开始,根据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批复和入库进度逐年分批实施绿线划定工作,目前五个批次的绿线已获市政府批复,第六批绿线已完成划定即将上报。同时,按照城市共建共管的要求,在已建成的绿地内设立绿线公示牌由市民监督,共同保护绿化成果,现已完成600块的绿线公示牌设立。河道蓝线是管理和协调涉河建设的规划依据。2017年,我市出台了《南京市蓝线管理办法》,2019年4月、2020年10月《南京市主城区河道蓝线规划一期》《南京市主城区河道蓝线规划二期》分别获得市政府批复,极大地促进了我市城市环境品质提升和健康河道、生态河道建设。

加强永久性绿地管理工作。永久性绿地是面积超过一万平方米的已建成绿地,对城市生态环境改善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加强永久性绿地的管理,从2013年开始分批开展永久性绿地的确认工作,向社会公布了94块总面积约12032.81公顷的永久性绿地。2019年我市出台了《南京市永久性绿地管理规定》,使我市的永久性绿地的管理工作更加规范有序。

优化规划相邻绿地管理工作。为解决我市代征绿地建设实施问题,实现城市精细化管理,市绿化园林局与市规划资源局共同出台了《关于加强出让(划拨)地块周边相邻城市绿化用地管理工作的通知》,理顺了规划相邻绿地的规划、建设、管理程序,明确了管理职责,促进了我市小微绿地的建设管理。

加强历史文化保护的规划控制。将“历史文化保护要求”纳入全要素规划条件出具模板。对于出让(划拨)地块涉及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区、一般历史地段、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含区级)、一般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重要近现代建筑、规划控制建筑、古树名木的,在规划条件中提出保护、展示和利用工作的要求,具体提出引导要求,要求地块内建筑物的风格、色彩等与历史文化保护的规划要求相协调,明确相关方案论证以及考古勘探的要求。同时在规划条件审查例会中强化对绿地率、公共绿地等规划控制指标的审查,对于地块中涉及古树名木的,按照《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和管理办法》,在规划条件中提出保护要求。

制定各类建设规程。为进一步规范园林绿化建设,我市编制并出台了《南京市绿化园林建设精细化管控技术导则》《南京公共空间设计导则》;修订了《南京市城市公园管理办法》,加强了城市公园建设和管理;出台了《南京市城市居住绿地设计规范》,作为地方性标准公布,有效指导居住区附属绿地建设;发布了我省第一部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和质量验收规范《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还参加了《立体绿化技术规程》的编制,进一步规范了我市立体绿化建设等工作。

三、高质量精细化建设,打造山水城林格局

高质量编制建设计划。为有序推进我市城市绿地、绿道等绿色空间的建设工作,我市编制了《公园城市建设工作方案》《2020年南京市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南京长江两岸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行动规划》《南京市绿道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等各类建设计划,分年度有步骤的实施工程建设。同时在计划编制中,不仅注重完善绿色空间骨架,更加注重在公共空间中融入文化元素,复合各种功能,如在《公园城市建设工作方案》中,我们提出了“公园+”“+公园”的举措,围绕公园绿地植入体育健身、惠民服务、文化艺术、科普教育、园事节庆、人工智能等场景,在提升城市内部绿量的基础上,提升完善城市公园的休闲、健身等功能实现“公园+功能”。

高品质进行方案设计。开展滨江地区、秦淮河沿线等一批城市设计,编制了《外秦淮河沿岸环境整治提升工程设计方案》等重点区域的城市设计方案,保证长江、秦淮河等水体岸线及其周边地区的公共性与开敞性;开展65项轨道交通场站综合开发特定规划区城市设计,推进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区一体化设计,加强城市轨道站点周边地区的设计引导,同时还开展了地铁出入口、献血小屋、园博园花园驿站等方案征集活动,提升重点公共空间区域的景观文化品质。

稳步推进公园绿地新改建工作。陆续开展仙林湖公园、和平公园、小桃园公园、青龙绿带、兰溪公园、汤山矿坑公园等公园的建设改造,结合环境综合整治、拆违后空地再利用,新建南卫巷游园、王家湾绿地、梅庵游园等近百个社区公园、口袋公园,减少了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盲区。

持续推进绿道建设。从2013年开始,我市全面启动绿道建设,截至2020年底,绿道建设总里程达到了1377公里,江南“一江三环五带”、江北“一江一环两带”的绿道总体结构已基本形成。绿道串联了城市特色空间和历史文化资源,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健身活动空间,其中环紫金山绿道、滨江绿道、环老山绿道等富有南京特色的绿道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被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等多家主流媒体进行了专题报道,2019年3月28日住建部绿道建设新闻发布会上,南京作为唯一代表城市作了典型发言。

积极开展公园花事园事活动。近年来,我市多个公园结合节日庆典开展了各类花事、园事活动,如今年玄武湖公园举办了“百花闹春游园会”、红山动物园举办了“牛气冲天”生肖文化节活动、莫愁湖公园举办了首届“花朝节”游园活动等,同时在大力推进城市公园免费开放工作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公园内部的运动健身、文化展示、便民服务设施,使我市公园的空间品质、文化内涵和综合服务功能得到了有效提升。

全面推进公共空间品质提升。近期完成了53条主次干道、266条背街小巷、1138.6万平方米建筑立面、75.5公里河道岸线等整治工作,建设万米花墙,完成“七纵九横”城市主要干道绿雕景观36组,立体绿化18处,先后完成了150条黑臭水体整治、210条河湖水环境治理,美化、净化、序化、亮化了城市空间,基础设施功能和宜居环境品质有效提升。

打造“扬子江之旅”和“秦淮风光”旅游品牌。积极推进栖霞山国际邮轮综合项目建设,完成栖霞华侨城文化旅游综合体、浦口老山龙之谷综合馆等重点旅游项目,有序推进建邺华侨城“欢乐海岸”、六合金牛湖—冶山旅游度假区、栖霞山文化旅游度假区、幕燕永济江流综合版块、浦口法拉利主题公园等重点项目,积极推进高等级度假区、国家A级景区创建,目前,我市已有51家国家A级景区、5家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

全力推进长江两岸岸线整治。为进一步打造“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沿江绿色空间,我市全面推进长江干流岸线利用项目清理整治,拆除取缔160个项目,整改规范66个项目,清退生产型岸线32.2公里,我市主江生产岸线比例从2017年底的36.9%下降至目前的25.3%。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南京市园林绿化和林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南京市“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等发展规划的要求,持续推动绿色魅力活力古都建设。

加快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结合《南京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等上位规划的编制,按照国家、省级主管部门要求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推进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规划的编制和优化工作;指导各保护地开展勘界立标工作,依法勘定全市自然保护地面积、范围、边界和功能区划,在重要地段、重要部位设置界桩和标识牌;开展自然保护地内自然资源调查工作,重点对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等保护地内的林地、湿地等自然资源的种类、空间、质量等现状状况进行调查,不断加强自然保护地等大型生态绿地的规划管控,保护绿色本底。

保护古都格局风貌。传承历史文脉,保护历史风貌,守护“襟江带湖、山水相依、龙蟠虎踞”的山水形胜,保护“宫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四重城垣古都格局,留住南京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城市“基因”。加强城墙本体保护修缮和重要节点(段落)保护展示,建设石头城、越城等考古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建设光华门、通济门城墙遗址公园。加强对紫金山、玄武湖、秦淮河、莫愁湖、月牙湖等山水要素的保护,充分利用城墙、护城河、历史轴线、道路街巷,将历史遗存、风景名胜、山水景观等进行织补、串联,描绘山水城林、古今生辉的历史人文画卷。

实施“+公园”行动。结合我市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布局情况,推进青龙山郊野公园、三桥滨江郊野公园、岱山郊野公园以及环老山周边等郊野公园建设;继续建设汤山矿坑公园,新建白龙山公园、青龙中心公园等综合公园;继续开展明外廓-秦淮新河绿廊建设,构建绿廊环城的绿地空间格局;开展九乡河、溧水南门河中游等河道景观提升工程,新建江宁秦淮河带状公园、友谊河、团结河等滨河带状游园;结合老城更新、环境综合整治等,优先选择在绿化覆盖率较低的片区、拆迁少或难以开发的零星地块优先进行口袋公园建设,实现“绿廊”“环城”“绿点”遍城。

开展“公园+”行动。结合江苏省“公园+”行动,植入惠民服务、科普教育、文化彰显、园事节庆、活动健身、生态彰显六大功能,全面提升综合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品质,部分公园可结合人工智能、数字景观的设计,让公园成为意趣盎然的活力空间。共同推动“紫金山-玄武湖”城市中心公园建设,继续推进玄武湖公园改造,开展石头城遗址公园景观提升、设施改善工作,切实提高公共绿地的渗透力和服务能力,提升城市绿色名片功能和形象。强化社区公园和口袋游园的便民服务功能,继续开展青春广场、邓府山市民广场等改造工程,激发现有公园活力。

推进历史地段有机更新。因地制宜采取系统成片,或小规模渐进式保护修缮等方式,推进夫子庙、下关大马路、浦口火车站、六合文庙等历史地段的更新改造,加快推进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复兴和院落有序开放,开展梅园新村(钟岚里片区)、大行宫广场等历史地段的改造提升,保护城市历史风貌,推动历史空间功能活化。继续实施评事街、大油坊巷(小西湖)、门西荷花塘等历史地段改造,探索创新城南民居型“微更新”方案。

鼓励通过立体绿化打造3D公园城市。组织开展“立体绿化”推广工作,鼓励已建成的单位和居住区因地制宜、形式多样地实施立体绿化。通过垂直绿化、屋顶绿化柔化硬质空间,打造多维空间景观界面,增加城市绿量,拓展市民休闲空间,提高绿化覆盖率,改善南京城市生态和人居环境。

激发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力。突出文化赋能、旅游带动,围绕“一山两水一城墙”、紫东板块、大运河文化带和长江经济带等重点文化旅游资源,活化利用世界遗产、历史建筑、遗址遗迹、名镇名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历史文化资源,通过文化内涵挖掘及文化主题提炼,形成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南京文化旅游重点项目,策划“最南京”的文化游径。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大力推动文化与科技、旅游、艺术、互联网深度融合,推出丰富多样的文创产品,扩大城市文化影响力。

全面推动小型城市客厅规划建设。为打造人民群众感受历史文化、体验城市魅力、领略古都风采的特色空间,我市按照“政府引导、科学布局、多元展示、逐步集成”的思路,优选城市窗口地区、人流活动聚集的开敞空间、公共交通可达性较好的游园广场,积极推进“梧桐语”小型城市客厅规划建设,计划利用5年左右的时间,逐步构建城市、片区、惠民三级空间布局网络体系,完成不少于50处点位设置,覆盖明城墙、中山陵、秦淮河、玄武湖、滨江等人民群众常去的休闲场所,以及阳光广场、青春广场、清水塘、小桃园等人民群众家门口的广场游园,进一步丰富绿色空间的文化和服务功能。

完善绿道体系实现绿道满城。完成《南京市绿道详细规划(2020-2035年)》编制,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制定新一轮绿道建设行动计划,加快实施滨江两岸、秦淮新河、滁河等市级绿道建设,继续推进幕府山景区绿道(崂山观景台绿道)、珍珠泉东片区绿道、佛手湖绿道等区级绿道建设,引导邺城路绿道、七桥瓮湿地公园绿道、杜圩城市湿地公园内部绿道等社区绿道布局,创新绿道建设方式,因地制宜植入小型城市客厅、体育设施、儿童活动场地、智能AI互动设施等,建立体系完善、风貌突出、功能齐全、景观优美的金陵绿道体系。

丰富公共文化空间载体。深入挖掘六朝文化、明清文化、民国文化、红色文化等宝贵资源,加快城墙博物馆、南京美术馆新馆、南京名人馆、考古陈列馆、南京市博物馆新馆等大型文博场馆建设,建设世界文学博物馆等一批文学传播场所,促进文学产业发展,丰富文化与艺术集中展示空间,建设世界文学之都;充分利用滨江岸线、城市商圈、绿地公园等公共空间,加强创新交流、文创市集、露天音乐会、艺术展览、创意快闪等主题活动策划,营造新型消费场景,创造现代时尚的生活体验。推进市艺小对外文化交流基地、利济巷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等项目建设,加密小型文化客厅和共享阅读空间布点,活化城市微空间,浓厚城市文化氛围,逐步构建主城15分钟文化生活圈。

感谢您对绿化园林工作的关心支持。

                                                                           南京市绿化园林局

                                                                             2021年7月19日

联系人:杜佩剑

联系电话:68229955


关闭本页】 【打印本页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