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京市绿化园林局网站

南京市绿化园林局

首页 > 南京市绿化园林局

索 引 号:    000014348/2024-70998 信息分类: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 / 新闻发布 / 其他
发布机构:    南京市绿化园林局 生成日期:    2024-09-04
生效日期:     废止日期:    
信息名称:    2023-2024年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动态调查情况通报新闻发布会
文  号:     关 键 词:    江豚保护;动态调查
内容概览:    
在线链接地址:    
文件下载:  
2023-2024年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动态调查情况通报新闻发布会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血脉和根基。为及时掌握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现状和资源动态变化情况,加强长江江豚及其栖息地保护与管理,扎实推进长江大保护,保护区组织开展了为期一年的动态调查工作,现将最新情况通报如下:

一、动态调查简况

本次调查工作由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站组织实施,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和南京师范大学合作承担。调查范围覆盖保护区水域,重点针对江豚活动的热点区域。主要调查:(1)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及分布特征;(2)水生生物、湿地植物和鸟类的物种组成、现状及时空变化;(3)水环境质量等。调查时间1年,从2023年秋季至2024年夏季,共完成4个季度的调查分析,并形成《2023-2024年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动态调查报告》。本次动态调查以保护区2021-2022年本底资源调查为基础,延续开展重点区域的资源调查,有效跟踪评估保护区长江江豚等水生生物及栖息生境特征,动态掌握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状况及发展趋势,更好支撑保护区科学管理。

二、动态调查结果

一是保护区内长江江豚种群稳定,且数量呈增长趋势。2023-2024年调查周期内,保护区内共观测到长江江豚336头次,评估种群数量约65头,较2022年本底资源调查结果的62头增长4.84% 。保护区长江江豚总体上呈连续分布,其中新济洲-子母洲水域和潜洲水域为热点区域。长江江豚分布存在季节性差异,其中新生洲至大胜关长江大桥(三桥)水域季节性变动更为显著,主要受地理位置、水文条件和鱼类资源影响。调查周期内观测到母子豚9次,保护区长江江豚种群发展潜力良好。

二是保护区内水生生物资源丰富,分布有珍贵濒危物种。本次动态调查,共采集鉴定浮游植物105种、浮游动物59种、底栖动物56种、鱼类47种;除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长江江豚外,另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胭脂鱼,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物种长体鳜及江苏省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长吻鮠、鳗鲡、鳊和铜鱼。

三是保护区及周边分布有多种鸟类。本次动态调查共记录鸟类123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种:除黄胸鹀(wú)、东方白鹳、黑脸琵鹭外,本次调查新发现黑鹳(guàn);另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种:水雉、白胸翡翠、震旦鸦雀、云雀、黑鸢、游隼、红脚隼、燕隼、普通鵟(kuáng)、赤腹鹰、白尾鹞、雀鹰、鸿雁、小天鹅、小白额雁、鸳鸯、白额雁、花脸鸭、小鸦鹃和白琵鹭。

四是保护区及周边分布有较为丰富的湿地植物。本次动态调查,共采集鉴定湿地植物367种(含种下分类单位),其中裸子植物门5种、蕨类植物门5种、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267种及被子植物门单子叶植物纲90种。分为4个植被型组,9个植被型和49个群系。调查发现水杉、银杏2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莲、樟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其中水杉、银杏和樟均为人工栽培。

五是保护区江豚栖息地环境质量良好。本次调查数据显示,保护区水体的pH、溶解氧、总磷等5项主要理化指标达到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类值。采样水体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均值47.03,其中63.0%的水样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介于30-50范围内,水环境质量良好。

三、保护区工作成效及下一步打算

本年度动态调查结果显示,保护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平稳向好,长江江豚种群稳定且呈数量增长趋势,生物多样性总体保持稳定。南京是整个长江流域唯一在城区中心江段能够近距离观赏到野生江豚的大城市,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正逐步成为现实。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相关部门的通力协作下,市绿化园林局按照“管理规范化、建设标准化、宣教特色化”的工作思路,加强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形成长效化保护机制。2020年全国首创并出台《南京市长江江豚保护工作职责清单》,建立江豚保护长效协调机制。2022年联合镇江、马鞍山两省三市跨省域协同立法,全国首例对单一物种的流域性区域协同保护立法《关于加强长江江豚保护的决定》正式实施。二是加强巡护救护,构建常态化保护体系。规范开展保护区巡航巡护,排查保护区内生态环境违法违规行为。首次在长江干流针对伤病江豚开展主动救护,组织编制技术指南和规范,进一步完善全国首个长江干流江豚原地应急救护体系。三是加强科学监测,夯实智慧化保护基础。开展本底资源调查和生物多样动态调查,国内首创并应用“水上-水下-岸线”监测体系,优化无人机和水下实时声呐监测系统,结合江豚活动习性和栖息地环境的研究,提升智能化、精准化、科学化保护水平。四是加强科普宣教,营造全民化保护氛围。打造“南京长江江豚保护主题月”“守护江豚之都”等系列公益宣传活动品牌,挖掘长江江豚保护文化内涵。近年来,保护区长江江豚保护工作被“学习强国”平台宣传报道50余次,多次被中央电视台专题和重点报道。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开展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动态调查,为科学有效保护长江江豚及其栖息地打好基础。将继续围绕长江生态环境修复的先行示范、物种保护智慧管理的技术标杆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特色样板三大目标,持续推动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讲好南京的江豚保护故事,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南京新实践作出新贡献。


关闭本页】 【打印本页返回顶部